[1v1完]春及拂云长(古言) by 敬亭山

第73章

这样的前提下想得到完整准确且快速的情报,就很难。

那要怎么样呢?

李清照说,不如先借着和谈的名义,派一支使团去。

金人肯定很在意,毕竟他们之前派使者过来,殿下的态度很冷淡哪!金人也不是战斗狂魔,他们就是特别想让大宋面北称臣,那你派使者去和谈,他们的想象力都能爆炸!

比张叔夜家的二衙内更丰富的想象力!

有了使团,就有了进行地图作业的机会,更有了公开收买上京贵族的机会。

说到这里,有个小女官就小声说:“居士这是打哪想出这些计谋的?管用吗?”

李清照笑道:“我随夫君去各地上任时,总见人如此,或许州县间的官吏不仅学懂了圣贤书,《孙子兵法》运用起来也颇纯熟哪。”

一句俏皮话,有人听懂了就乐,有人没听懂,还在懵懵懂懂地四处看。

长公主说:“我知道了,居士安心将饭吃完,过后写一份奏表给我。”

过后还有些话,不太适合在人前说。

而且这份奏表还要交给李俨,让这个跟着父亲来回跑过几次,因此对金国很有经验的人来细化它。

比如说金人有个优势:宋人不懂他们的语言,可他们很通汉话。

金人还有个优势,李良嗣在信里也说了,他只能将王廷的流言转述出来,可金人不只有王廷,还有东西两路军,东朝廷和西朝廷,他怎么将手伸进完颜粘罕的西朝廷里去?又怎么将手伸进完颜宗弼的东朝廷里去?

而且金人的决策是自下而上的,各路中层指挥官的意见会一路汇总,最后到达都勃极烈处时,如果声音足够强烈坚定,如果都勃极烈反对,那反对起来也是很为难的。

所以该怎么办?

根据李清照的思路,张叔夜就细化了这个主意:

不要策反,不忙策反,要聪明人,真正的聪明人,又机敏又警惕,嘴巴还极甜,长年累月给各路人送钱。

送钱,但不随便套话,更不能急着策反。

默默观察,然后等待机会。

“臣派人潜入贼寇之中,曾三月不回一个消息,直到贼寇从青州过,一战而定。”

“你们都朝我要钱是吧?”

听过这个计谋之后,长公主摸了摸自己光秃秃的发髻,又摸了摸自己身上的道袍,嘟囔了这么一句。

作者有话说:

第480章 第七十九章[VIP]

要钱, 现钱虽然不容易拿出来,但要变成现钱的办法还是有的。

天气稍稍有点凉了,一年里最舒服的时节要开始了。

太上皇说:“螃蟹就要上市了, 这两年没有什么心思, 吃不上好螃蟹,今年倒是可以稍歇一歇。”

他这样说的时候,就穿着一件很柔软的细布袍子,半倚在亭中的卧榻上。

太上皇没吃午饭,内侍就将午饭摆在这里,有一盘很嫩的烤牛肉,几样河鲜, 还有一杯用水晶杯盛着的葡萄美酒,那酒是用冰镇过的, 因此水晶杯壁上就沁出了晶莹剔透的水珠。

但太上皇依旧不忙着吃,他只吃了几口, 就去看几只金人送来的长毛狸子在树下一边乘凉, 一边心怀叵测地打量头顶的鸟儿。

身后自然是有一群人在侍奉的,有小内侍, 也有美貌的少女,内侍自然要屏息凝神, 少女就可以坐在太上皇身旁, 一边轻轻给他打扇, 一边柔软地打几个哈欠。

跟着太上皇, 其实并不是一件苦差事。

他才四十多岁,面容俊雅, 虽然两鬓已经有些银丝,可风度还是上佳的, 不上佳也生不出那么多漂亮的皇子和公主。

他性格又好,对身边人轻声细语,不会粗暴地责罚他们。

他还很有钱。

就算被软禁在艮岳里,可长公主是尽力供奉他的,吃穿用度什么都是最好的,他身边的人自然也可以跟着分一份。

他想赏谁,就赏谁,只是不能赏契丹人,契丹人也不要。

因此一个少女在见到远处有人经过时,立刻就说:“那是谁?”

太上皇抬起懒散的眼皮去看。

有一队内官在远处挑着箱子走过去,他们走的那条路是个小山坡,因此身影从墙头掠过,很快又没进假山后。

太上皇身边的内侍就跑过去问,过了片刻,回来了。

“是长公主的命令”

太上皇问:“何事?”

“长公主吩咐开库房,从里面取些财物,”内侍说,“长公主现在正在库房呢。”

赵鹿鸣在库房里转一圈,在外面找个地方坐下,看内侍们一样样地按照名册装箱,那名册是“针线处”的小女道们重新造的,要求是每样东西送出去时按照清单都能找到,不许尽忠和徒子徒孙在这上动心眼。

尽忠就连忙表忠心:“殿下这是正事!奴婢断然不敢的!”

听完这话,长公主还是没完全放下心,“事办完了赏你们,料定了你也不会自己掏钱给这些小内侍贴补。”

尽忠只好说:“殿下明断!”

正说着的时候,一只箱子被抬出去,里面藏不住的宝光往外冒。

内容转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