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220-230(43/59)

只能西夏犯贱不准他们反击。

环庆路、鄜延路、秦凤路各军整装待发,都想趁机收复点地盘。

西夏打他们叫入侵,他们打西夏叫收复失地,没毛病。

梁乙埋亲率大军攻打柔远寨的消息传到荔原堡後姚兕立刻率兵前去支援,虽然他们的武器和士气都比西夏军强,但是五千对二十七万……还是赶紧过去帮忙比较稳当。

荔原堡的守军被姚兕带走大半,剩下的那小半也没留在荔原堡,而是由狄元帅带去大顺城。

来都来了,总得和梁国相面对面的打一场才行。

大顺城控扼要塞,自建成以来从未被攻陷过,梁国相对大顺城有没有念头他不知道,但是他想让梁国相有念头也没用,大宋的城寨不是他说打就想打的。

再说了,范文正公当年在周边谷地转悠了大半年才选定的城址也不是随便选的,不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少万人抵挡敌军三十万也有胜算。

这次苏景殊没有跟着,打仗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庆州沿边散居的羌人部落很多,西夏军出动寸草不生,一旦撞上整个部落都得完蛋,这些天过来投奔的羌人部落太多,必须留人稳定後方。

西军出神射手,狄大元帅和姚兕将军的准头不必说,战场上被他们盯上就可以提前和美丽的世界说拜拜。

柔远寨的守将林广同样是个神射手,当年李谅祚进攻大顺城就是被他一箭射到重伤,有那麽多人形加特林在各寨等着……

唔,祝梁国相好运。

想要进城避难的羌人部落太多,州城县城以及正常村寨肯定不能让他们进,能让他们避难的只有军事堡寨。

接纳他们吧,入城的羌人部落可能和外面的西夏军里应外合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不接纳他们吧,大宋在羌人部落中又会人心尽失。

管也不行不管也不行,进退两难,怎麽处理都不合适。

前线各堡寨商量了一下,索性让那些申请进城避难的羌人部落都去荔原堡。

仗打起来後部落里的壮丁几乎都带上弓箭大刀编入军中,需要避难的多是老弱妇孺。

老弱妇孺走不了太远,也容易被神出鬼没的西夏游骑偷袭,只能在附近的堡寨中选出一个给他们避难。

荔原堡刚经历过战事,梁乙埋大概率不会再去攻打。

就算再有大军压境也没关系,三十万大军的速度比不过游骑,他们的情报比西夏军的兵力变动来的更及时,周边各堡寨赶得及去救援。

姚古非常担心前来避难的羌人部族生乱,不让他去前线他就留在荔原堡保护苏大人。

只要有他在,进城的羌人谁都别想闹事。

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苏景殊索性让他带领寨中守军维持进城避难的羌人百姓的秩序。

也不怪姚古紧张,虽然朝中对番邦羌部的策略一直是招抚为上,但是各州各堡寨的守将其实并不乐意接纳那些只有遇到困难才想起来大宋的部落。

遇到天灾人祸就过来卖个惨,缺钱缺粮缺物资,惨的仿佛明天就灭族,结果渡过难关就翻脸不认人,他们边州是什麽很贱的地方吗?

单纯是灾年还好,给点钱粮就打发了,运气好还能碰见几个有良心的部落从此定居大宋境内,战乱的时候坚决不能随便放人进来。

不是他们见死不救,实在是血的教训在前面摆着。

三十年前若非李元昊诈降後让降卒为内应突袭金明寨,三川口之战也不会惨烈成那样,西夏要是没有三川口之战的大胜也没那麽容易立国。

西军成百上千的将领,其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